时间:2021-04-23
来源:作曲系 作者:林汐
作曲系举办作曲家系列讲座“创作的得与失”
时间:2021-04-23
来源:作曲系 作者:林汐
2021年4月16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家讲坛”与中国当代作品研究课程联合举办的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二讲,邀请到著名美籍华裔作曲家梁雷通过线上形式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创作的得与失”主题讲座。我校师生在教学楼701教室集中观看了讲座直播。作曲系赵冬梅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梁雷教授首先与大家分享了明末画家陈洪绶和艺术家徐渭关于得与失的故事。陈洪绶在自己举办的画展中,会把大家特别喜欢的画摘下来撕掉,因为他认为大家第一眼就会喜欢的东西缺少后劲,他更希望艺术是能让人回味的。梁雷教授希望大家思考陈洪绶在毁掉这幅画的同时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徐渭在一篇为朋友诗集写的序言中提到,他在创作时已经不再装成一个精心打扮的“小姑娘”,而是一个“老太婆”,更追求真实。梁雷教授指出,徐渭的故事是一个美学命题,你可以取年轻貌美舍掉“真”,也可以选择舍掉表面的修饰而取自己的“真”。
随后,梁雷教授与大家展示了他于1996年创作的《园之八》中《天》的原始手稿(图1)。他指出手稿中很多东西没有写上去,比如为哪件乐器而作、音的强弱、踏板等。这样的记谱方式是古琴减字谱的记谱原则给他带来的启发。梁雷教授提到,没有把谱面标记成有固定节拍节奏,是因为他在寻找一些用西方记谱得不到的东西灵活性,如乐谱上音与音之间互动的作用,是一种不确定的、随时都在改变的灵活的关系。
图1
梁雷教授谈到他从宣纸作画中得来的灵感。他认为宣纸有颗粒和松紧的变化,是不均匀的、动态的、可以呼吸的,与笔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每一个瞬间都留下不可改变的痕迹。讲座中,梁雷教授将他几年前在加州大学研究所将黄宾虹的绘画做成的高度清晰扫描件分享给大家看。一幅画被放大为1600个小细节,是平时大家用肉眼看不到的。当大家观察了很多幅小细节,会发现每一幅都是山水画。梁雷教授由此受到启发,认为宣纸具有能动性,它可以直接参与创作,是可以充当作者的角色的。在《园之八》的创作中,梁雷教授想象自己在宣纸上写作,每一个音都在伸缩,每一次演奏都是在变化的,每一瞬间都在展示不同的个性。梁雷教授甚至觉得这首作品是一部袖珍歌剧,每一个音都有不同的角色,互相排斥或吸引,在演奏时时值、强度、音域等可以随时变化。但同时这样的作品不便于演奏,演出效果会与梁雷教授想象的声音有所不同。于是在2004年,梁雷教授将《园之八》以西方音乐的方式重新记谱(图2)。
图2
梁雷教授在分析作品两版曲谱的“得”与“失”时提到,作品有了固定的版本,失去了灵动性,但也得到了演奏家更好地理解。梁雷教授还说到,重新记的谱子上面有许多虚线,对演奏家来说代表了他们动作的连贯性。用虚线、强弱体现音与音之间的关系更能充分体现梁雷教授的想法,又包含了演奏家肢体的体验与音和音之间内在的关联,与中国古琴音乐的肢体重要性不谋而合。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梁雷教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做了耐心与细致的回答。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认为梁雷教授的独特创作理念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新思路。